建筑历史

形式与政治: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pdf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记录了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四大阶段和十二个研究课题,内容涵盖:空间与权力的关系,权威、形态和视觉文化的关系,设计批评与设计政治,国家的伦理和文化形式等议题。历史范畴包括明清、近代、现代和当代。研究方式包括个案研究、方法研究、现有理论的介绍分析、新理论的探讨与建构。这些文章在作者个人研究的历史逻辑和学科的理论逻辑的纵横交织中,汇成了关于中国建筑的形式和政治的关系问题的

新集体与日常.pdf

本书集结了针对当代建筑前沿、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的评论文章23篇,以“城市空间、单体建筑、乡村实践、理论探讨”四个主题为线索,述及本土建筑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一些具有创新角度的关键议题,如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商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单体建筑日常性的凸显、乡建热潮的本质问题、批判复盘建筑学介入文保领域的实践、数字建筑的趋势与传统建筑教学的融合,等等。作为中国建筑与城市评论系列丛书的第一本,本书试图将中国建筑领域

耶路撒冷建城史.pdf

对耶路撒冷城市发展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和详尽阐释。不同于其他作品,《耶路撒冷建城史》涵盖了过去两百年来渐行深入的考古发现,其中的考古成果整理、考古复原、老地图、老照片、旅行者与朝圣者的记录整理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该城市发展史与建设史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用丰富详实的笔触将耶路撒冷的每个角落都勾画得得淋漓尽致,带领读者游历圣城历史上的每一个文化篇章,尽情展现这座人类历史上最为迷人又充满纷争的城市全貌。本

十谈十写.pdf

本书是王辉和范凌两位作者联合出版的专著、文集,全书拟分为三册,一册为二人有关建筑10个重要问题的10次对谈;一册为王辉个人文集,是其近年来写的有关OMA作品等重要建筑作品或建筑热点问题的评论,部分曾发表于《时代建筑》《建筑学报》等重要专业期刊;一册为范凌近年来写的文章合集,同样是品质高的专业评论文章,并为本书出版特别加入了一系列书评“链接”,丰富阅读性,增加可能的受众面。《十谈十写》揭示了王辉在建

同济设计70年访谈录1952—2022.pdf

本书是对“同济设计人”的访谈录,访谈对象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至2022年的70年历史中,同济设计相关的各方面历史亲历者,包括院士、教授、大师、建筑师、工程师,以65篇访谈录共同记录了同济设计70年的丰富历史。(随书赠送原书电子书)

如画观法.pdf

近年来,王澍、董豫赣、童明等人掀起的有关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与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建筑师开始关注这一方向,并已积累了重要成果,促生了值得关注的新观点,本书作者王欣便是其中之一。《如画观法》是他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不管对建筑专业、园林景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读者,还是对关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大众人文类读者,都会带来不同视角的启发。在本书中,作者王欣对传统中国

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pdf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第一阶段1843—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

异物感.pdf

“异物感”是作者用来描述当代人造环境总体感觉的一个词。它既是模糊的感觉,同时也是确切的追求,它左右着人们感受万物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延续之前的思考轨迹,以一种独特的当代视角,将建筑作为考察对象,在审美和伦理问题之间架立桥梁。本书收录了12篇文章,可谓一本“心不在焉”的建筑评论集,仿佛一直在谈论建筑和城市,留意的却是大千世界事物间的深层联系,与“人”密切相关的、根植于历史经验的广阔空间。它提到的“

新观察 : 建筑评论文集.pdf

本书是史建为《城市·空间·设计》杂志策划的建筑评论专栏“新空间”的全部24期内容合集,每期由史建策划,邀请数位建筑界著名学者、评论家等围绕某一主题撰文,集成一本小册子夹在杂志中。专栏旨在集中探讨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方面的话题,主要对现代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围绕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当代建筑的三重视点、什么是人民的建筑、新陈代谢运动论、现代建筑与建筑师、当代建筑与建筑师、建筑双年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