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

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典藏版)(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pdf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在1999年盛大举办了“The Embodied Image: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特展,方闻先生的这篇《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是展览图录中的两篇导论之一,内容今天读来仍然极具价值。方先生书法史研究的特点、成就与带给我们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点:积极为书法史寻求一系列年代与作者确定的作品、重视

艺术的金枝玉叶:西方绘画.mp3

此稿为我社自主策划的选题“艺术的金枝玉叶”系列之一种,作者李树波出身记者,文字功底好,叙事节奏好,结构紧凑不拖沓。本系列打破常规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以趣味为框架,运用大量的图文讲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西方绘画》以时间为线,借“故事”为载体讲述,西方艺术背后的历史,旨在讲述大历史主干以外的“细枝末节”来还原艺术“现场”。语言轻松诙谐、标题吸睛、文字紧凑是此本稿件的一大特色,符合“金枝玉叶”这一系列原创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pdf

本书着力于梳理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千年古代史和一百年近现代史,讨论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印刷与书写问题、材料工具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案头书与壁上书、书家身份与类型、时代变迁引起的形式和流派的审美变化等等。探讨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应该如何从既有的历史中抽绎出走向未来的“原动力”与“出发点”。

走马勘箭(中国人物画通鉴).pdf

随着《中国山水画通鉴》和《中国花鸟画通鉴》相继出版,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人物画通鉴》,至此,经由不同面貌的门类艺术发展史组构而成的中国绘画通史,也就颇具规模了。就艺术独特性而言,中国人物画不如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反映在形态史还是观念史上,它都具有与域外绘画更多的共性表现。个中缘由,也许与人物题材不像山水、花鸟那样适合文人畅神寄兴,从而很少受到文人画价值体系的灌溉有一定关系。但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

视觉的震撼---西方现代绘画简史.pdf

本书是一部简要介绍西方现代绘画历史的小书,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全书分为五章,详细梳理和评述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全书图文并茂,既历数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背景、重大事件、流派以及代表的艺术家,也高度重视艺术家的风格、语言和形式背后的历史语境,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色。

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和中国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pdf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便已开始,至今仍保持着友好交往。历史文物作为历史发展的痕迹,见证了中日两国的文明演进和不可磨灭的相互影响。作为日本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奈良拥有众多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2022年系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日本奈良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橿原考古所出土的与中国相关的100余件

中国美术研究·汉画艺术研究.pdf

由教育部主管下的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创办。作为美术学研究的专业科研单位所主编的专业学术研究系列,本着学术至上的原则,精心策划艺术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术新秀撰写稿件,立足于对中国美术学科开展全面研究,展示优秀艺术作品。此为第34辑。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现代书法家批评.pdf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书学研究,曾编纂《先秦两汉成语纂诂》。1994年参与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修订,并撰写完成《中国书法理论史》。1997年前后转向书法理论批评、美术史、美术批评。同时,开始关注新儒学、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史理论。在书学研究中尝试运用艺术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写作。文集共包括《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学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