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中国画形式美探究.pdf 本书以“形式”为中心、“美学”为观点,从中国画本身来提出美学问题,强调形式自身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列举了折枝与全景、计白当黑、皴法美、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破墨与积墨等形式语汇的历史内涵与审美内涵,以及与其他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独特性,自身系统内部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的分合的有机性,以及创作主体的人与描绘对象的社会自然在形式中的协调与互为消长。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6日 0 点赞 0 评论 195 浏览
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pdf 本书是对“画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首次集中讨论,包括了巫鸿以及五位学者撰写的富于专业性的文章,分别涉及了画屏的类别和历史沿革(张志辉撰)、考古发现的画屏实物(李清泉撰)、墓葬壁画表现的不同类型屏风(郑岩撰)、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黄小峰撰),以及屏风在中国建筑中的使用和功能(林伟正撰)等篇章。在大量考古实物和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有关画屏和画屏图像的历史证据和发展线索进行了相当详尽的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00 浏览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pdf 本书从近代史背景探讨出发,首先点出近代中国文化中“日本模式”存在的这一重要事实,对“美术”词源加以考证并追溯其背后无所不在的“观念”问题,论及油画引进、裸体画之争、“美术革命”论战等重大事件,又以大量资料双向考察了近代到中国的日本画家、赴日本的中国画家的艺术成果,更从绘画史学、绘画理论两个主要领域和中日近代美术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中探讨近代中日绘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01 浏览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pdf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书学研究,曾编纂《先秦两汉成语纂诂》。1994年参与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修订,并撰写完成《中国书法理论史》。1997年前后转向书法理论批评、美术史、美术批评。同时,开始关注新儒学、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史理论。在书学研究中尝试运用艺术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写作。文集共包括《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学术与思想: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12 浏览
焕烂求备(中国人物画通鉴).pdf 随着《中国山水画通鉴》和《中国花鸟画通鉴》的相继出版,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人物画通鉴》,至此,经由不同面貌的门类艺术发展史组构而成的中国绘画通史,也就颇具规模了。就艺术独特性而言,中国人物画不如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反映在形态史还是观念史上,它都具有与域外绘画更多的共性表现。个中缘由,也许与人物画题材不像山水、花鸟那样适合文人畅神寄兴,从而很少受到文人画价值体系的灌溉有一定关系。但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6日 0 点赞 0 评论 214 浏览
杨仁恺的书画鉴定.pdf 杨仁恺先生为我国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不仅有丰富的鉴定实践,而且著作宏富。本书作者从“书画鉴定的历史、方法和流派”“书画鉴定的依据”两个方面论证了杨仁恺先生书画鉴定的经验和成就,涉及书画鉴定的内容和形式、款识与题跋、印章、材质、避讳、装潢、流传经过等诸多方面。附录部分“杨仁恺书画鉴定举例”则例举了杨仁恺考辨晋人书《曹娥碑》、欧阳询《仲尼梦奠帖》、陆游《自书诗稿》等经典法帖,通过缜密而切实的分析,考辨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17 浏览
溪山清远---宋代山水画.pdf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以“趣味性”概念贯穿全书,研究并探讨两宋山水画形成时期中的关键点,即最早的山水画家的工作完成了哪些成果,他们的成果在后继者的理解中发生哪些变化,宋代画家对之后的山水画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壹号仓库 2024年10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4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