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pdf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正仓院收藏的唐朝文物精美绝伦,备受日本当地及中国研究者、爱好者的关注。正仓院反映了大唐“最真实”的样子。 正仓院是唐代文化长卷中最绚丽的一段,扬之水先生自2012年起,一年一度赴正仓院参观,共计七次。正如她书中所说:“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 书中作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书法美学与批评16讲.pdf

《书法美学与批评十六讲》是陈振濂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主讲中国书法美学原理、欣赏概论和当代书法评论的课程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本书以大学程度本科、专科书法理论课程的讲授水平为基准,同时也适当考虑自学者的情况,列出了思考题与作业及参考文献,希望读者和学习本课程的同志认真按作业要求去做、以使自己的基础知识做到扎实系统。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文章来阅读也可以作为自学教材使用。《书法美学与批评十六讲》从书法美学原

表现中的隐喻:中欧学生眼中的建筑艺术.pdf

本书为来自同济大学、人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瑞士伯尔尼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的共计23位同学撰写的31篇中英文中欧建筑考察随笔。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奥体中心、上海城市规划馆、临港新城、安亭新城、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瑞士伯尔尼总督府、易北爱乐厅等建筑与城市规划新兴案例与经典作品,在行程中,同学们围绕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立项、资金筹备、施工周期、设计形态、材料使用等各个环节,讨论各种类型的社会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典藏版).pdf

《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是中国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毕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方闻教授全面梳理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历史,并对诸多艺术史重要议题提出了全新见解,例如:每件艺术品都代表了艺术自身历史的重要时刻;书法与绘画在中国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及二者的历史关联;再现性绘画与雕塑在早期绘画史中的平行发展;晚期绘画史中被视作艺术家个人表达手段的笔墨;流派传承这一典范的重要性;收藏家的作用……方闻教

中国美术研究丛书·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pdf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古器物的图像表达方式问题,包括版刻、手绘和传拓这三种基本形态,并探讨古物鉴赏而产生的历史感、历史知识及象征性含义以及古器物及相关图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该书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中国风13世纪 —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pdf

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和文化文化艺术现象,而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尚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本书旨在通过配套的图片与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的轨迹。 中国风是西方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篆刻艺术学通论.pdf

该书为陈振濂对篆刻艺术的各类知识的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整理,在运用资料和论证方法上采用比较自由的清新格调,从印学的论述角度,以审美的眼光,对篆刻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构架完整,分九个方面:印式、印篆、印技、印学、印家、印史、印谱、印制、印语进行阐述,入门级的篆刻爱好者,或有一定积累的专家,都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文字相对比较严肃却部随口海侃,涉及面广,而又专题性强。此次再版,新增高清彩图

朵云文库·学术经典·书学史(两种).pdf

本书为“朵云文库·学术经典”之一,由两部“书学史”组成,一为王岑伯的《书学史》,一为祝嘉的《书学史》。王岑伯《书学史》首次出版于1919年9月,本次为1949年后首次出版。两部《书学史》均系20世纪书法史研究的早期著述,今将两部《书学史》合于一册出版,并分别前加导读,具有较好的书法史研究与参考价值。​

尚意书风郄视.pdf

“晋人尽理,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如何理解“意”字,本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对艺术特有的典型看法,实际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但在书法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其他领域如绘画、诗歌等方面也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书正是通过对"意"的研究探讨,从而对整个书法演变的过程、书意形成的各种因素以及它在宋代是怎样反映出来等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解释,并通过对"意"本身的分析,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