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与理论

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 第三辑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全四册).pdf

本套书汇编了上海的行号路图录,完整收录了由福利营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39年和1940年以及1947年和1949年出版的两辑《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目前,这些行号路图录已经成为善本散落在各地和各所大学的图书馆内,大部分的收藏都不完整,而且也大都处于散佚的状态,研究学者很难看到全貌,亟待整理和重印。为完整地展现路图录的原貌,本套书也收录了附录和广告页,并完全按原图幅尺寸和原貌套红印制。因此本套书的开本与

如画观法.pdf

近年来,王澍、董豫赣、童明等人掀起的有关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与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建筑师开始关注这一方向,并已积累了重要成果,促生了值得关注的新观点,本书作者王欣便是其中之一。《如画观法》是他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不管对建筑专业、园林景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读者,还是对关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大众人文类读者,都会带来不同视角的启发。在本书中,作者王欣对传统中国

石灰与文化遗产保护.pdf

本书针对中国目前遗产保护领域存在的理论与技术脱节——传统技艺,特别是建筑石灰技艺濒临失传技术难题,以及英文学术表达的瓶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8年组织的“2018亚太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课程——石灰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培训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编委会着意选编了过去80年与传统石灰有关或者采用石灰完成的著名保护案例的经典英文

外国现代建筑史图说(十八世纪—二十世纪).pdf

本书梳理了以欧美为主的外国现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收录近400个案例,以图说的形式,通过词条式的“以点成面”的阐述,综合介绍了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探求新建筑的运动,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后期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以及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末后工业时代建筑发展的倾向,内容涉及其间主要的建筑艺术流派及其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建筑与其他造型艺术间的互动关系、建筑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以及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pdf

本书以全面的视角阐释了建筑遗产现代保护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通过不同时代哲学、历史学、美学和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指出人们对于遗产处置的态度源自对现实的批判,进而深思于历史,表现于艺术,又折射回现实。从价值和工具层面对保护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析,解释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指出了不同层面观点的合理性,论证了保护思想追求理性的目标、实现理性的过程,探讨了西方的保护思想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对“

真伪之问:何谓真正的遗产保护.pdf

什么使城市遗产,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城市文化遗产被损毁事件时有发生的今天,对以上问题通识性的正确认知成为当务之急。本书采用正文阐述+附文科普相关知识的形式,图文并茂,通过对保护意义的挖掘、保护误区的例举、实例真伪的分析、保护方法的探讨,以解答“城市遗产保护的真伪之问”,让公众建立起分辨好坏与真假的眼光,正确对待和更好传承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此外,本书通过对国内建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三版).pdf

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遗产保护的专著。在第二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更新内容。全书12章。第一章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第三章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第四章欧洲历史城市的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第五章美国的历史保护与税收政策及设计管控,第六章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公众参与,第七章英、美、日三国登录保护制度比较,第八章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第九章20世纪遗产的保护

苗族传统民居特征与文化探源.pdf

本书建立在历史文献解读及田野调查工作基础上,以建筑学为主的多学科方法对苗族传统建筑特征的古今演进、空间分布进行分类梳理和研究,并对附着其上的文化因子进行源流考证。建构以“住居原型”为内核、特征要素层理分布的苗族建筑谱系,在建筑学领域整合研究已割裂的苗族文化。本书建构了一个具民族识别性的苗族建筑谱系,并对谱系特点及其适应性传承提出了设想,对完善民族建筑学研究有所创新。本书图文并茂,为体系化保存和活化

城市时代的遗产管理:历史性城镇景观及其方法.pdf

本书对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及其方法进行实践化的阐述,将这一概念转化为一整套操作上的管理实践。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发展目标的多维度、整体化的城市保护方法。其目标是为了使遗产在当代城市空间中重获生命力,通过调整当代城市发展的政策机制去管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空间与社会的变化,使当代对城市空间的干预与遗产环境达成新的平衡关系,从而维持并强化城市特征、提升城市空间和生活品质。本中文版在悉数收录了